总部经济成为中国城市分工与合作新模式
以“发展总部经济,创新城市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日前落幕。
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50多个城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知名总部企业代表300余人出席论坛,围绕“总部经济:创新城市发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典型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深化分工合作的经验交流”等主要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多层面的深入研讨与交流。
总部经济是指一些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已成为中国城市分工与合作的新模式。”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此次论坛上说,“中国进入了深化城市分工合作的新阶段,总部经济对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共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据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30多个城市出台了“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办法与意见”,给予总部经济发展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总部经济实力雄厚,发展迅猛。
在全国35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总部经济发展实力排在前15位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城市就占了11个。其中包括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和宁波,珠三角的广州和深圳,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天津、青岛、大连、沈阳等。
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使得原有的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发展出现矛盾,加之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制造成本不断攀升,中心城市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2001年至2008年6月,北京关闭、搬迁工业企业285家。而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两年间,深圳已整体外迁工业企业599家。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中心城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与其他城市及区域之间的合作,寻找新的出路;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也需要在中心城市转型过程中寻找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发展的机遇。
赵弘研究员说,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2008年中国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还高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了32089.14元,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只有东部的41%。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1.3%,东北比东部低6.5个百分点,中部比东部低11个百分点,西部比东部低16.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一些城市与城市之间发展阶段落差过大,城市间的合作推进存在对接上的困难。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2008年人均GDP达到9075美元,第三产业占比重为73.2%,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与之相邻的天津则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唐山、石家庄等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周边区域与北京、天津的工业化阶段差异较大,导致京津冀地区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接续和产业配套,区域经济合作不能深入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已开始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与会代表认为,总部经济通过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演进和强力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城市自身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模式。
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总部经济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中布局发展,生产基地集中在周边中小城市布局的这一发展格局,正在使基础不同、资源不同的城市通过产业价值链延伸与空间价值链扩散,实现整个区域经济效益和质量的提升,从而推动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董丽玲)